http://jason360.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23.html 台灣螢光蟲一隅 夏季的螢火蟲總帶點淡淡的微光,台灣人總認為核能發電是很便宜的發電方式,但政策總是忽略下一代的環境經營,難道除了以核能發電之外的綠色產業都不值得考慮嗎? |
太陽能——
可以說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礎。地球軌道上的平均太陽輻射強度為 1,367km/m 。地球赤道的周長為 40,000km,從而計算出,地球獲得的能量可達 173,000TW。但太陽能輻射雖呈分散式分佈,但很可惜的是能量強度不高,平均每平方公尺不到1000瓦,因此地理位置與土地面積就成為太陽能蘊藏量的關鍵。我們可以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土地面積不足所帶來的推廣問題:假設一戶30坪公寓,其樓層面積約100平方公尺,樓頂全部鋪設太陽能光電池,如果採市面上最先進的Sanyo HIP太陽能光電池(效率為17%、200瓦∕1.17平方公尺),意味著單位面積可安裝容量為170瓦,因此屋頂可裝設的總容量為17千瓦(目前裝設成本高達400萬元左右)。以台灣的平均日照量,每月發電量約1275~1841度電,每千瓦太陽能光電池裝置容量每年可以發電900~1300度來估計(南北部不同),每月可省電費2678~3866元(以平均每度電價2.1元計算),這是一般中等住家的平均電費。也就是說,即使頂樓全部鋪滿太陽能光電池,也只能提供一戶人家的電能需求,而台灣建築物的平均樓層約4.4層,換句話說,因裝設面積不足的緣故,有77%的用戶無法由太陽能光電池提供替代能源。如果推廣環境無法徹底改變的話,在台灣,太陽能光電池將無法像美國一樣成為重要替代能源。
引援科學人雜誌 撰文/黃秉鈞
台灣推廣的環境能夠改變,也需要長期政策的配合,新技術研發必須跟設備及建築結合,增加吸收面積才能提高發電效率,都市建築物太過密集都不利於裝設,那為什麼不朝南部分散式建築的小鄉鎮發展呢?凡是涉及個人財富重新分配,以台灣這種社會成熟度不足的國家來說,要真正普及並混合發電使用,得等太陽能面板變便宜之後才有落實可能,至少將這種技術應運用在樓層的公共用電上。但:放在集合住宅屋頂,勢必面臨所有權與收益如何分享的複雜法律問題,我初步認為就算設有補貼機制,也很難達到實際效果。台灣的確是風力、太陽、地熱資源豐富,但台灣麻煩的地方就是,人口密度是世界第一。「獲得足夠的空間」對台灣來講,是很大的問題。歐洲人與美國人,其平均居住空間很大,大家都住HOUSE,自然可以把太陽光電擺在自己家的屋頂。如德國的十萬太陽屋頂計畫。但在台灣,這一種模式就很難適用。
文章部份截取—高銘志(比利時天主教荷語魯汶大學能源暨環境法制發展中心博士)
引援科學人雜誌 撰文/黃秉鈞
台灣推廣的環境能夠改變,也需要長期政策的配合,新技術研發必須跟設備及建築結合,增加吸收面積才能提高發電效率,都市建築物太過密集都不利於裝設,那為什麼不朝南部分散式建築的小鄉鎮發展呢?凡是涉及個人財富重新分配,以台灣這種社會成熟度不足的國家來說,要真正普及並混合發電使用,得等太陽能面板變便宜之後才有落實可能,至少將這種技術應運用在樓層的公共用電上。但:放在集合住宅屋頂,勢必面臨所有權與收益如何分享的複雜法律問題,我初步認為就算設有補貼機制,也很難達到實際效果。台灣的確是風力、太陽、地熱資源豐富,但台灣麻煩的地方就是,人口密度是世界第一。「獲得足夠的空間」對台灣來講,是很大的問題。歐洲人與美國人,其平均居住空間很大,大家都住HOUSE,自然可以把太陽光電擺在自己家的屋頂。如德國的十萬太陽屋頂計畫。但在台灣,這一種模式就很難適用。
文章部份截取—高銘志(比利時天主教荷語魯汶大學能源暨環境法制發展中心博士)
太陽能不行風力發電肯定行!
台灣是個海島,每年約有半年以上的東北季風期,風力資源相當豐富。新竹湖口、關西台地的部分山區、中南部海濱及離島,都很適合風力發電。根據估計,台灣可利用風力發電總潛力在10億瓦以上。台灣的風力資源豐富,若能積極開發與利用,則不僅可提高電力的供應能力,有助於電力的穩定供應。
大家聽到風力發電都會認為是一種很新的技術,其實風能利用歷史非常悠久,據載,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禹時代已有風帆出現,而在國外經過考證的資料顯示,波斯人在公元前200年,就利用風車碾米。而今我們使用的風箏、風車、風帆船、滑翔翼、飛機等也都是風的應用,甚至於部分食物的乾燥如米粉的製作過程中風乾的步驟就是利用風來進行乾燥。
以上不發展風電你發展什麼核電?難道要等到跟日本2011年三月,日本外海發生9.2級地震並引起高達數十公尺海嘯,舉世震驚福島核災才會甘願嗎?
我們來讓數字會說話(張心華)
再拉回談「組織性的破壞以及損耗環境的集體性行為」,這個集體性的行為不只彰顯在企業及官商互利上,更表現在國營企業(台電)的本身,以下數據擷取自經濟部能源局《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摘要報告》,主要談的是備載電量問題,備載電量的意思就是指當年度耗電的最高日,以裝置容量扣除掉最高那日的電量還謄下多少的電量。
情境 | 尖峰負載 | 淨尖峰能力 | 備用容量率 |
2009 | 33858(千瓩) | 44453(千瓩) | 30.2% |
2010 | 35990(千瓩) | 44827(千瓩) | 24.3% |
核電停機 | 35990(千瓩) | 39941(千瓩) | 10.9% |
非核節能 | 33858(千瓩) | 39941(千瓩) | 17.9% |
|
停掉其實都夠用,會怕供電量不穩定?不會留一個核三待命嗎?
台灣電力公司會以論文支撐台灣勢必得發展核能以及火力發電(國民黨相對傾向燃煤,民進黨相對傾向燃氣,這差異相對影響到政黨對於能源發展的論述,只是對於個人家戶式的發電模式,兩黨則均採不予以討論立場),而經濟部則會以「廢核電,台灣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廠商會倒閉」、「廢核電,台灣電價將漲到四塊錢」等新聞加以支撐,台灣的核電成本由台灣電力公司自行估算約0.66元,但鄰近國家,無論中國、韓國、日本乃至荷蘭、瑞典,成本均高出這個數字三到五倍,過低的估算方式藉此支撐核電在台灣的必然使用,這絕對不是為經濟發展所做出的犧牲(發展核電工業),而是在慣常發展模式裡頭,搭配著利益集團結合出的選擇以及犧牲(犧牲民眾利益)。
台灣電力公司會以論文支撐台灣勢必得發展核能以及火力發電(國民黨相對傾向燃煤,民進黨相對傾向燃氣,這差異相對影響到政黨對於能源發展的論述,只是對於個人家戶式的發電模式,兩黨則均採不予以討論立場),而經濟部則會以「廢核電,台灣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廠商會倒閉」、「廢核電,台灣電價將漲到四塊錢」等新聞加以支撐,台灣的核電成本由台灣電力公司自行估算約0.66元,但鄰近國家,無論中國、韓國、日本乃至荷蘭、瑞典,成本均高出這個數字三到五倍,過低的估算方式藉此支撐核電在台灣的必然使用,這絕對不是為經濟發展所做出的犧牲(發展核電工業),而是在慣常發展模式裡頭,搭配著利益集團結合出的選擇以及犧牲(犧牲民眾利益)。
近來,無論民視或三立等親綠電視台,紛紛報導台灣電力發展史,裡頭或多或少藉此暗示台灣再生能源的不可行,更遑論自民進黨表態後,紛紛刻意減少報導福島核災的親藍電視台,中國時報在內部審稿時,對於探討台灣能源問題以及核能問題的稿件也極力砍除,此時民進黨候選人的態度也其實相對明朗,蘇貞昌絕不廢核,蔡英文拋出大餅,卻對於核電及能源的時程表不提出確切想像,更別談一貫以沉默發展來代表立場的國民黨,淺藍民眾更會以發展等論述來否定能源想像,但這個發展論述是否又被綁架?現階段要非核家園是可立即達成的,只是我們得要對於產業結構以及能源結構做出確切的想像,並且為了此刻我們的安全。
蘇貞昌你出來選我要投給你我名字倒過寫。
這是一件需要政府以及人民一起理解的事情,去理解核能發電會取代再生能源發展的狀況,此刻的非核家園需要將基載電量由原本的燃煤機組以及核電機組,轉變成燃煤機組以及燃氣機組,如果單就能源結構產生的排碳量,的確是會上升,並且發電成本會上升(牽涉到核能成本過度低估的問題就略過),由現階段的2.6元大約會上升到3.0元左右,也就是家戶負擔平均多120元。
但這部份是要說明我們能夠有條件,暫時停止核能電廠運作,進行與德國同樣的「壓力測試」,目前壓力測試暫只有德國的資料,已翻譯成中文,主要的概念是「考慮氣候及人造的複合性極端條件,評估在這樣的條件下,機組以及應變的處理權責該如何分工。」,例如核電廠該在什麼樣的狀況發生時停止,我相信我們絕不會有一本核能電廠運作手冊教導我們該什麼時候選擇棄廠,什麼時候棄廠的這個判斷無疑是困難的,能夠下這個判斷的執行單位又是誰,而老舊的核電廠帳面上的耐震係數是否真能變成真實數據,而核電廠本身是否會有機電機組因怠惰而忘記更換,造成任何可能的危害,也都是壓力測試下可以去加以避免的部份,我們至少可以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相對頻繁板塊運作的時刻,做到盡量減少人禍發生的可能,但4月21日的原子能委員會召開公聽會,仍舊不去省思政府該如何作為,僅要求台灣人民放心並有核子事故的時候好好疏散。
我疏散你娘,是有地方跑膩?騙我那麼多......
光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就三個核能電廠,人口密集度全世界第一,以首都附近就建三個核能電廠也是全世界首見,請問:這三個出問題能夠跑到哪裡去?我想了很久:「跳海或者逃到大陸向中共投誠是不錯的選擇。」 |
反正這個出問題大家就往北部擠,多開心啊,人多熱鬧嘛。 |
台灣核電廠頂得住巨震海嘯嗎?(只要有超出預期的災難,你要跑到哪裡?)
日本發生芮氏規模九.○的百年巨震,在強大而恐怖的摧毀力量之後,更令世界關注的,是災區之一福島縣沿海兩座遭海嘯破壞的核電廠。這是世界核能發電史以來,第一次有核電廠在地震、海嘯中嚴重損毀,當初各種安全設計是否能發揮作用,東日本大地震成為至今唯一的多重天災與核安的實地測驗。目前福島核電廠一號機、三號機都面臨最嚴重的核災等級─爐心融毀。一旦發生這種情形,輻射汙染程度與如何擴大,沒人能預料。日本政府對當地居民的撤離範圍,也由十公里擴大到廿公里,疏散數十萬人,而且還會再增加。
對於這起超級震災,台灣人民特別有感。台灣也是多震帶,也有三座核電廠位於海邊;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海嘯警報範圍一度包括台灣東北沿岸,就是核一、二廠所在地。因此民眾高度關切是否有輻射汙染物質外洩、輻射落塵會不會飄到台灣等,成為熱門話題,媒體也大幅報導。一時間,美國三哩島核災、前蘇聯車諾比核電廠核災的字眼充斥媒體。要區分清楚的是,即使三哩島發生了真正的爐心融毀,但因電廠安全設計,所有輻射汙染物被圍阻在廠內,沒有外洩影響居民。而車諾比核電廠設計更與西方式核電廠完全不同,最大差異是,不但沒有圍阻體與層層深度防禦設計,爐心還是易燃的石墨材質,加上人為疏忽才會釀成爆炸巨災,大量輻射汙染物外洩,受災人數估計超過卅萬。
再比較我國的三座核電廠與福島一、三號機,雖然都是沸水式反應爐,基本設計原理相同,但福島核電廠興建於一九五○年代,我國的核一、二廠建於七○與八○年代,經過廿到卅年的改善,安全設計與材質要求都更高。儘管安全理念與設計有很大不同,但福島核電廠對台灣及所有核能發電國家最大的啟示是,如今的地球處於氣候暴烈驟變期,地震強度一個比一個大,規模七、八、九的巨震屢見不鮮。現有核電廠當年的抗震設計,真頂得住嗎?在經過廿、卅年的運轉後,電廠是否仍能維持當年設計的安全係數?
台灣的核電廠必須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國的災難史紀錄中,一直缺乏海嘯的資料,目前的核電廠是以十二公尺大浪為安全設計。但南亞海嘯引起的浪高已經超過這個設計,而沒有人可以保證未來不會有更大的地震或海嘯─事實上,機率頗高─政府有關單位也有必要就此深入檢討,及早擬定防範措施。此外,在這次東日本大地震中,我們再一次看到日本人面對災難時的克制與冷靜。十幾廿萬人的疏散過程中,災區交通塞整夜,但沒有人聽到因不耐等待而發出的喇叭噪音;雖不能說是井然有序,也鮮少看到爭道糾紛與爭吵。這樣的表現,是民族性,也是民眾對災難的瞭解與平時訓練所致。
反觀國內,每次核電廠舉行防災「演習」,都像在「演戲」,現場完全看不到嚴肅防災,確實執行救災的畫面。坦白說,很多民眾也抱著「領便當」的心情客串上場。這固然因為國人向來不重視各種演習,但相關單位平時疏於有效宣導,無法讓民眾感受到防災的重要、進而建立防災意識有關。
台灣的核安還要顧及對岸因素。目前大陸運轉中的核電廠有十幾處,多在東南沿海,興建中也超過十處。而兩岸緊鄰、常屬同一個天氣系統,一旦發生輻射外洩事件,互相影響的機率極高。國內專家早就呼籲,盡速建立核安通報系統,備而不用。但這種「技術」問題,似乎從來就不是雙方會談的重點。
日本人對工業安全的要求向來維持高標準,核安方面更是模範生。但近年因陸續發生幾次人為操作疏失的核安意外,這個紀錄已經被打破。如今又面臨自然災害造成的核災變,在在考驗日本人的應變能力與信心。面對鄰國的不幸,我們除了感同身受,政府和民眾對核安都要有重新的認知,從心理、設計規範、安檢制度各方面加強;不盡人事,就不能全怪天災了。
http://blog.xuite.net/jackie.xie/bluelove/44004520 |
某個天晴的下午,在日本京都三條大橋下鴨川河畔,Frying Dutchman幽靈船長樂團熱血突擊演出【humanERROR】,聲嘶力竭的吶喊著,揭發核電背後的醜陋真相,希望大家能一起重視核電的問題。
我們真的不需要核電。
核電是可以被取代的,但自然不能,沒有了自然,一切就毀了。不要以為這個跟你沒關係,核電存在與否?跟我們息息相關!
人家昇哥都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