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倒單擺,在物理上僅有二個位置,這二個位置在引力作用的環境下並不穩定,為了獲得穩定就得讓迴授控制(feedback control)中的速度與角度融入騎乘系統當中。市面上有一種沒有腳踏板與鍊條的二輪滑步車,在引用定律的前題下,比較使用腳踏車輔助輪與滑步車的幼童,後者的體會正確而且學習時間縮短,實際應用中,我將四輪腳踏車的輔助輪拔掉,讓小屁股以滑步的方式直線滑行,期間以順時針、逆時針的方式交叉繞大圈,直線行進時不時要求刹車及變換方向,前後花了一天的時間讓她習得騎車技能。
要創造安全的騎乘環境其實不難,
1)讓幼童穿布鞋,預防肢體絞入飛輪之中造成傷害;
2)選擇鍊條與飛輪間有保護裝置的腳踏車;
3)穿護膝、戴安全帽,在安全的環境裡練習。
可是我要談的不是這個......
輔助輪與雙腳放下的心理機制是相同的,但訓練方式與體驗的基礎不同,這很像,資本意識喜歡用錢去解決問題是一樣的,與其讓她習慣手心向上獲得安全感,倒不如給她一支釣桿教她如何釣魚。斷絕後援的教育方式才能引出原始的企圖心,方法對了,小孩即使騎車跌倒了,也能自己站起來並把灰塵拍掉再繼續騎。今天我們要了解到一件事,從小我們沒有機會在外面玩耍?未曾受過傷?長大成人就容易出現恐慌,反之,也是成人不負責任的野放心態。以上這段通識就像放屁一樣簡單,而容易被疏忽的歸零心態卻是很難去做到的,當我們以原始心態去操作機會教育時,你會發現,「耐心」這種東西會被很多人拿掉,乍看之下,成人的行為會被效率所偽裝,而敷衍的急躁心態,卻會一直在行為中潛移默化。國片KANO所傳達的意思言簡意賅,騎乘者背後又有許多心理運作需要慢慢培養,要達到捉住挑戰機會而嚴謹以對的心理素質,惟有長時間在愛與現實之間慢慢洗練,才有機會達到這個等級,最後,方法對了,還得要有耐心。
舉個個人實例:
小時候我很賭爛老木的煮菜習慣,每次廚房一定都得弄得地板很濕,才覺得像是有煮過菜的樣子。傳承上一代的習慣再加上本身求知欲的不足,遇到事情也只能拿出陳舊的方法應付,而效益主義的瑣碎事務效率化,在她的認為,就是不認真及漫不經心的做事態度。我媽,在思想控制的戒嚴時期受教育是備受性別歧視的,類似的歧視可以從貧富差距去對比,懂的人很國際化,不懂的不僅保守還接近無知,連淡大尛系畢業的阿姨也認為,大學畢業就能嫁個好人家而八股的經營補習班並面臨少子化的問題。我媽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過份樂觀並且接近文盲。
老木的個性一旦面臨不如意總會先抱怨再處理,雖然她腦子裝的全是一些負面的東西,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我媽是用她個人的方式在愛家人」,只是,會造成許多困擾。我老北,缺乏與她相處的耐心,畢竟女人出去跟人家五四三總是比較吃虧,而我爸還是希望她能改掉觀念就可以減掉許多麻煩,結果,二老一直在吵架的嘴功中循環。在幾次的衝突中,我一直提醒我爸當個肢障者,他總是聽不懂咱家底線的吶喊而一再踩線,一次衝突中,他出手被我挌擋並以指力讓手臂肌肉痙攣,當時我說,「再一次」你就準備叫救護車,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第二次。我爸在這樣的角色扮演裡,過份無知並且接近無能。
這樣的環境讓我弟幾乎變成喜憨。我由受日本變態教育的阿公帶大,他讓我順著環境去培養抗壓能力,所以,拎北變成帥哥。
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得正視海馬體受擠壓的問題,而不是一昧逃避並且抱怨環境。我觀察許多手心向上缺乏創造力的子女,普遍都會習慣讓自己處於不用動腦的舒適圈,主流意識會定義這樣的生活就是幸福,而維持這樣的生活模式也不需要用到大腦,一旦危機發生,也幾乎沒有抵抗能力。正面思考需要正確知識去支撐才不致於過份樂觀,就好比經由圖像記憶鍛鍊右間腦的兒童,要儘量以人類最原始的環境去讓她發揮潛能,而不是單純用物質(輔助輪)去滿足安全感,類似價值觀的潛移默化,在指導細節上的處理都值得成人一再省思。
「人可以有所為,也可以有所不為。」在有為的環境能夠有所不為,才有機會引出嗜血狼性的企圖心,反之,應該只會養出馬英九。
有實力,也要會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