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牙膏廣告不能說的祕密

"牙周炎又稱牙周病,是牙周組織的疾病。侵犯牙齦、牙周、牙周膜、牙周韌帶及牙槽骨等組織的慢性炎症。常見的慢性牙周病一般可分為牙齦炎和牙周炎,這兩種臨床症狀不盡相同的疾病,一般籠統合稱為牙周病。是一種破壞性疾病,由積聚在牙齦邊緣的牙菌膜所分泌的毒素令牙周組織發炎所致。其主要特徵為牙周袋的形成及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齒逐漸鬆動。它是導致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
牙周病早期一般並無任何症狀,可能會出現牙齦紅腫及口臭。到了病情嚴重時,會出現牙齒鬆動、牙縫增闊、牙齦萎縮,到最後更可能整顆牙齒鬆脫,嚴重影響口腔咀嚼功能。"

牙周病影響的不只牙齒的健康,牙周病是一種細菌感染,細菌及其副產品隨著血液循環從口腔蔓延到身體其他器官,造成全身主要器官的負擔,加重原有疾病的惡化。牙周病已被醫學研究證實,與糖尿病和血管硬化相關,所帶來的後續效應,除了細菌的全身性遊走之外,也會造成許多慢性疾病,一開始不易察覺,但日積月累的影響不可小覷。

別小看牙菌斑,不注意甚至可能引起早產

牙菌斑最快會在九十秒內,隨著血液全身暢行,停留在抵抗力較弱的器官上,甚至細菌會透過胎盤停留在小嬰兒身上,造成體重減輕或早產的可能性。

但是,一般人應有的正確的口腔衛教,是從何處學習而來?靠媒體報導?廠商廣告?親友閒談?還是診所的牙醫助理或牙醫師?

舉例來說,媒體曾公布銀粉與神經毒的關聯性,使得人們開始擔憂填補蛀牙的銀粉會產生銀汞蒸氣,造成神經毒。其實這是一個在山羊身上所做的實驗,被研究的目標對象是每天長期磨牙的動物族群,反覆的磨牙,使得剛補完的銀粉發生汞中毒的情形會特別明顯,再加上人類並不像山羊為反芻的動物,所以,咀嚼的磨耗期在人類與山羊身上就有落差。

這些與在人類身上發生的實際情形是不相同的,因為人類通常被規範在填補完銀粉二十四小時之後,才能做咀嚼的動作,因此人類口腔內的銀粉會產生神經毒的結論是需要被修正的。

前不久,比較熱門的討論是推倡大家在飯後三十分鐘內不要刷牙,支持這項結論的研究指出,因為飯後三十分鐘內是口腔環境PH值最酸的時候,如果此時進行刷牙,有可能會磨耗牙齒結構,使牙齒被酸蝕。

這項結論似乎與我們既有「刷牙三三三」原則:「三餐飯後、三分鐘之內、要刷牙三分鐘」是相違背的。首先我們來討論此研究的背景,這是一份針對西方人所做的研究報告,國外大部份的民眾在用餐時多會選用酸性食品與飲品一同進食,例如沙拉配可樂。

西方人的用餐習慣與大部分的東方人是不相同的,因此身為東方人的台灣民眾,在聽到這樣的報導時,建議要深入了解研究背景,才能做較正確的評斷與選擇。

別被廣告騙了,兩天內刷牙,就可防牙菌斑

在此我要導正一些口腔衛教的誤解。其實在臨床研究中,一個牙週健康的人,要連續三十天不刷牙,才會產生發炎的反應:如果說二十四小時不刷牙,只會在顯微鏡下看到較明顯的細菌增生現象:在四十八小時之後,可能才會看到發炎的滲透物,即使如此也還不足以造成臨床上看到的變化。

為什麼許多研究,都會提醒民眾要在吃完東西三分鐘內刷牙呢?言其實是牙膏及口香糖廠商的一種行銷手法。

如果你原本就擁有健康牙周,要花很長時間才會形成酸性的口腔環境。所以要做出最佳的預防預措施,若能在飯後刷牙當然很好,假如無法百分百恪守這的原則,只要盡力在餐後十二小時內做到有效清潔即可。

這些都是媒體報導所產生的漣漪效應,如果給民眾錯誤的觀念,或甚至讓民眾害怕刷牙,那就是「口腔畏教」而不是「口腔衛教」了。

如果非不得已,只要在四十八小時、也就是兩天內,好好仔細的刷一次牙,也是可以達到阻止牙菌斑累積的功效。

平常日起床後刷的第一次牙,只是讓口氣清新,還不如吃完早餐後所刷的牙更有效益。而不論如何,睡前一定要刷,因為進入睡眠狀態時,唾液分泌會停滯,而讓牙菌斑有很長的時間可以生長。如果刷得好,甚至可以讓第二天的口氣都還是保持在良好的狀態。

這五十年來,牙膏發展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牙膏加氟後,針對蛀牙的控制可以更有效。但,牙膏越貴越好嗎?

市面上許多牙膏會強調不同功能,塑造出只要一條牙膏,就可搞定牙周病的形象,這其實只能說是「一種遐想」。其實,牙膏不需要非常複雜的成分,只要可以有助於控制蛀牙、口氣清新,或有持別針對牙齦炎及敏感牙齒的效果即可。

使用時,牙膏越多越好嗎?

許多廣告都是將牙膏的量擠出約與牙刷刷頭等長,其實這樣的用量太多了。牙膏必須與刷毛作用起泡沫,才能產生最大效果,所以建議是將牙膏擠進刷毛內,不但不會浪費也可以加速起泡效果。

泡沫越多越好嗎?

牙刷即使是與清水共用,也會有泡泡,牙膏是因內含芳香劑及界面活性劑,所以起泡沫的能力更強。刷牙的目的在於能達清潔的效果,適可而止的使用牙膏就好。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日本校園霸凌的現況與對策

專題演講與談人: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一、 前言

所謂的校園霸凌是指與力量上屬於劣勢的個人或少數人長期、反覆地受到其他個人或多數人拒絕的行動的情形。這些拒絕行動是指意識性地傷害他人或使他人感到不愉快的舉動,雖然通常都伴同著物理性的接觸,例如毆打、拘束自由、言辭侮辱、脅迫等,但是亦有沒有言辭或肉體上的接觸,例如精神面上的疏遠或傳遞不利的八卦、不回應等(亦即所謂的人際關係霸凌)。再者,因為力量上的懸殊關係,所以這些被霸凌的同學通常都是無力保護自己。所以霸凌現象的核心是力量的濫用與支配的慾望。1不過,這個定義雖然夠廣泛可以包含所有的霸凌行為類型,但是事實上對於展開對策一事,並沒有多大幫助,所以亦有論者進一步透過霸凌所產生的惡害針對以上的定義做更為實用性的分類。

例如於日本就有研究者將霸凌分成三種類,第一是輕微的攻擊類型,第二是單純的霸凌,第三則是非行性霸凌。首先是輕微攻擊類型,其實這些嫌惡、挑釁、惡作劇、吵架等行徑,是日常都會發生的事情,不論年齡、時代,普遍地會存在於人類社會中,若要根除,除非要求人類摒除情緒,不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這是人類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容許範圍內的攻擊性手段。反之,第二類則比較嚴重,例如基於嫉妒的人際關係隔絕、報復性舉動或戲虐性的對待等,雖然不算是健康的社會性行動,但是仍舊是人類集團內難以避免的行徑。與這兩種霸凌類型相反,最後一種的霸凌是被謂為非行性霸凌的行徑。非行性霸凌牽涉到犯罪行為,通常都會帶有(刑法)保護法益侵害的結果,所以必須尋求

1 昼田源四郎・松田久美子・四釜美和子・長嶺純子著、「いじめ」研究の現状と課題、福島大学教育学部論集第62 号72 頁(1997 年)。

更為專業性的協助或甚至司法的介入。2事實上,雖然第二類的行徑需要用教育的方式予以糾正,但是如果過度地介入,反倒會剝奪少年的成長機會,所以必須與需要醫學、司法介入的第三類型予以區隔。

二、 霸凌的現況與原因分析

霸凌雖然是個古老的問題,但是一直都沒有受到重視,而最初開始留意到校園霸凌事件嚴重性的國度應該是瑞典。瑞典大約是在1960 年代末期乃至1970 年代初期的這段時間,開始留意到霸凌的問題,隨後這個問題意識傳到其他北歐諸國。雖然最初只是引起媒體、家長與家長的注意而已,政府與校方倒是沒有什麼動靜,但是已經有人開始做系統性的研究。這種情形直至1980 年代末期乃至1990 年代的初期,英國、荷蘭、加拿大、美國、澳洲等國,才開始正式重視校園霸凌的嚴重性,並展開國家級的原因探索與對策的研究。而日本也是等到這個時期才開始有所動靜。日本大約在1970 年代到1980年代的前半段,大量發生家庭內暴力與以教師為對象的校園暴力事件,這種現象到1983 年時到達高峰,當年公立國中有1,440 名教師、公立高中有146 名教師遭到學生的暴力攻擊,於是學校與警方合作全力封殺校園內以教師為對象的暴力現象。雖然,這個政策湊效,隔年這類的暴力事件銳減,但是取而代之的卻是學生對學生的暴力事件,在1984年到1994 年的十年間,學生間的暴力事件在國中成長了1.9 倍、高中則是暴增到2.4 倍,至於器物毀損方面,國中成長了3.9 倍,高中則是成長了2.4 倍。當然,校園霸凌事件也是在這段期間內急速增加。日本就是在這種難堪的情事下,不得已地展開了校園霸凌情況的調查與研究。3

針對校園霸凌事件的爆發,日本政府採取了與以往相同的策略,亦即早期探知、警方介入以及對嚴重事件的刑事舉發。外表上這些強硬措施立即產生效果,於1986 年,發生的件數比1985 年減少到六分之一,到1993 年的時候,根據統計每校平均發生率更降低到0.6 件。但是事實上這些數據僅是因為成人的強力介入與遏制而產生的假象,正

2 前揭註1,73 頁。
3 前揭註1,71 頁。

如同對教師的暴力轉向到對同儕的暴力一樣,校園內的霸凌事件僅是從表面轉化到更深層、更不易發覺的陰暗中而已。根據調查,比起英國、挪威的學生僅有一兩成受到霸凌,日本方面則是三成乃至四成的學生曾遭受到霸凌。4

最近因為風行智慧型手機,而手機內都有內建iTunes、Twitter 的軟體,再加上可以串聯高達百人的Line 的普及,所以校園霸凌已有走向網際網路霸凌的現象。網路霸凌具有很難特定加害人、霸凌的現況可由從別的學校觀察到、可以24 消失攻擊、學校以及教師很難掌握現況等四個特質,所以立即引起社會的注目,文部科學省為此還在2008年撰寫了對抗手冊,而業者也著手開發可以讓老師輕鬆地就建立起特定學生的網路人際網絡的軟體,企圖增強校方干預的可能性。5然而,或許真的是暗數過高,無法掌握實態,所以雖然在2007 年媒體大量報導學校非正式網路上的霸凌實態,但是2009 年以後,卻清一色地轉而報導網路霸凌的對策,而且重點也移到所謂的「未成年人與智慧型手機」等相關規則的建立方面,透過網路霸凌而應該可以觀察到的未成年人人際關係的扭曲等,反倒是未見到重要的報導。6

以下的統計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從1985 年出現了驚人的霸凌事件件數的數據後,僅僅兩三年就大幅度降低,而且這個降下來的數據在往後的數年都是呈現出平行推移的狀態,不論採取怎樣的對策,這個數據都不會大幅度下降。此外,2006 年的統計數據上的變化,主要是因為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有所變更所致。

4 前揭註1,73-75 頁。
5 大久保輝夫「スマホ時代のネットいじめ」教育デザィン研究第4 号、12-13,14-16 頁。
6 田川隆博「ネットいじめ言説の特徴—新聞記事の内容分析から—」名古屋文理大学紀要第12 号89-95頁(2012 年)。


關於霸凌的原因,其實很早就有定論。早在校園霸凌被認知後,於1986 年,東京都教育委員會即發表了調查報告。8該調查報告將霸凌的原因歸類為以下幾類,並表示出所佔比率。

1. 半有趣地欺負弱小或動作遲緩的人33.6%
2. 因為想發洩一下無法滿足的欲求19.7%

7 文部科学省、平成20 年度「児童生徒の問題行動等生徒指導上の諸問題に関する調査」結果(暴力行為、いじめ等)について、23 頁。
8 江川文成、東京都教育委員会調査報告「いじめから学ぶ」、35 頁(大日本図書株式会社、1986 年)。

3. 討厭高傲的,或假裝好學生的人15.7%
4. 因為對於與自己不同的人感到不舒服14.8%
5. 因憤怒、悲傷或嫉妒10.7%
6. 被同伴捲進去6.7%
7. 以前曾經被霸凌過,基於報復進而霸凌他人6.3%
8. 其他少數的原因是「好玩」、「開玩笑」等。

然而,這並不是原因,而僅是學生走向霸凌一途的動機而已。與此相反,雖然是少數說,但是仍有研究者對於深層的原因展開研究並提出一些己見。

首先有研究者直接指出戰後1947 年日本放棄了以往的複線型教育體制,改採美國的單線型6-3-3 教育體制,將所有的學童放到平等的舞台,讓他們學習同樣的東西,而不論其個人的性向。這種教育制度當然會造就學歷主義與惡性競爭,然而日本政府卻無法改變這種教育制度,而僅是不斷強調規範意識以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症療法,暢談學生生活指導,並書寫了無數的手冊。這當然會造成許多的教育問題,例如逃學、學校內霸凌等。9學童在這種教育體制下,當然很難建設出自我意識。所謂自我意識的低落就是指「與別人不同的恐懼」,這種恐懼愈強烈那麼就更會在意朋友是怎麼看自己的,而且愈想愈恐懼。而因為在意所以會想去找出別人到底那裡和他人不同,而且想要去予以排除。這就是霸凌的心理機制。但是現在的日本教育卻是不斷地繁殖與他人不同的恐懼,不斷地以一致化與紀律的強化為教育目標。在學校經營方面,上下課鐘聲、課程表、校規等,都在強化紀律。不僅是如此,在2007 年的教育再審會議的第一次報告「整體社會動員讓教育再生」中,不斷地重申「近年來,學童的規範意識不斷下降,從國際上來看,日本的學童可謂是沒有自尊心」、「學校必須透過集團生活與運動等讓學童學習社會上的規矩以及規範意識」。這種的教育態度正是霸凌的溫床。10

9 秋山博介、生徒指導の現状と課題について—どうのようにして非行、いじめ,不登校を解決していくか—、実践女子大学生活科学部紀要第45 号13-14 頁(2008 年)。
10 長田勇・遠藤忠、世代間比較調査「少年の世界」—友人関係意識の現状と学校教育の課題—、宇都宮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実践総合センター紀要、第30 号76 頁(2007 年)。

三、 對策


11 文部科学省、平成20 年度「児童生徒の問題行動等生徒指導上の諸問題に関する調査」結果(暴力行為、いじめ等)について、33 頁。

(注1)複数回答可とする。
(注2)構成比は、各区分におけるいじめを認知した学校数に対する割合。

2. 將霸凌視為結構的嬉戲

如果霸凌是一種現代社會中無法避免的現象,那麼或許我們就可以將霸凌視為一種結構,一種由既定的語意(亦即符徵與符旨的連接)以及一定的文脈(或謂規則)所形構出來的系統,並且不企圖去以另一個虛構的系統予以對抗,反倒是接受這個結構,然後以另一種的語意與文脈遊戲於其中。

首先,讓我們來觀察一件重大,但卻是具有日常性的悲劇。1994 年在日本愛知縣發生了一件國中二年級男童留下遺書表明自己受到霸凌並進而自殺的事件。當時的文部大臣(教育部長)伊吹向全國的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發佈了兩項緊急的訊息,並要求全國的教育委員會向所有高、中、小學學生傳達其意旨,嘗試遏制日益惡化的校園霸凌。針對孩子的訊息名為「致擁有未來的孩子們」,內容呼籲霸凌的孩子立即停止霸凌行為,而遭受霸凌的孩子也要找人商量。針對成人的訊息則力陳,希望家長、教師,還有地區居民等互相聯繫,攜手守護孩子的生命。12然而,這個呼籲顯然沒有發生多大的作用。其實,包含文部大臣在內的成人都誤讀了大河內清輝所傳遞的訊息。

大河內清輝是該校二年級橫跨五個班級的團體成員,該團體的成員許多都是從小學開始的玩伴,特別是團體的頭頭更是小學以來劍道部中實力最佳的一員。大河內雖然在國一之前成績都不錯(全班十名之內),但是因為比較瘦弱所以在團體中是最經常被欺凌的一位。在大河內出殯時被發現的遺書13內,他道盡了被凌虐的事實,也說明之所以會自殺,原因在於四名團體成員從國二開始即永無止息的金錢要求。不過,可疑的是,大河內在遺書中表明希望大家不要去怪罪這四名從小玩到大的同學,也將自殺的責任推諉到自己的軟弱;除此之外,大河內雖然不斷謝謝親人對他的溫柔以及家族海外旅行時的愉悅,希望來生仍能一起生活,但同時也抱怨了父親在察覺家中金錢短少的時候,竟然是打他一巴掌,並告訴他如果在外頭做這種事,會被送到設施關起來。這些疑點,在出殯後到遺屬家致歉並呈送的謝罪函的最後一句,得到了答案。謝罪函中的最後一句,根

12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nov/26/today-int7.htm(2013-08-03 參訪)。
13 http://yabusaka.moo.jp/okouchiisyo.htm(2013-08-03 參訪)。

本都不是道歉或謝罪的言辭,而是一句:「以前被學長霸凌,現在成了霸凌的人」。14

遺書中沒有被大人察覺出來的真意是:只要過了國二,到國三則可以脫離被霸凌的處境,而轉到霸凌者的身分,可惜自己實在是太軟弱了,況且為什麼留下那麼多被霸凌的訊息,但大人都沒有在意,進而讓他喘口氣,這實在是太令人氣餒了,我要留下證據,原諒霸凌的人,因為這是我身前最想得到的地位,我要留下證據,不原諒那些不協助我度過難關的人,包含我的家人在內。大河內清輝用他的生命,證明了一件事情,這就是霸凌中貌似有明確的霸凌者與被霸凌者,但是真正深層的加害人與被害人是不存在的。

同樣的見解也出現在2013 年年初發表的日本富士電視台Legal High SP 這齣戲中。這齣戲的劇情如下。某日一位國中生從教室頂樓陽臺摔了下來重傷昏迷,而當時有四位兒時的玩伴也在頂樓陽臺。該生的母親雖然是單親,手頭也不寬裕,當時仍聘請了律師打國家賠償官司。然而,在校長以及其他師生隱蔽霸凌事實的情事下,縱或該生清醒後出庭作證,整個的審理流程都偏向於該生是自己不小心從頂樓陽臺摔下的。劇情在律師發現該班導師其實在轉任到該校前,受過學生的欺凌,所以才對此件霸凌事件採取消極態度,於是利用三寸不爛之舌煽惑老師假裝自殺企圖引發學生的悔意,並且也利用了學生傳遞紙條的習慣,在班上醞釀出願意出庭告發集體霸凌的氛圍,成功讓包含事件發生當時也在陽臺的四位同學在內的全班同學羞慚地在法庭上證言曾有霸凌的情事。劇情的最高潮在最後一段。當被霸凌的同學與母親(拿著高級香奈兒的提包)一起到律師事務所向律師道謝時,母親表示他們已經拿了上億元的國賠金買了高級公寓,並將被霸凌的該生轉校到具有升學競爭力的學校。而當該生告別時,除了謝謝律師的幫忙外,亦露出奇妙的笑容說他記不清楚了,不過似乎是自己自願嘗試跳樓,而非受到四名同學的脅迫。整個的戲劇其核心不外就是律師在法庭最後陳述中所說的一句深具隱晦意涵的臺詞。律師正面表述說:霸凌就像是空氣一樣存在在我們身邊,我們僅是隨波逐流而已,希望藉此判決踏出滅絕霸凌的第一步。這句話的最後一段,進一步地在戲劇終結前,完全地倒轉過來。律師用他誇張的行徑表明了最終的見解:我們除了以遊戲的心態與其共存外,別無對抗的方法,這是人性。

14 http://yabusaka.moo.jp/okouchi.htm(2013-08-03 參訪)。

雖然以上的這種見解在日本並非主流,但是卻一直存在著,在對霸凌的主流理解與正面對策之外,留下了令人深思的另類思維的餘地。如果霸凌是人類社會中無法避免的現象,則極力消滅這種現象的作為,終究只會是個隱瞞事實的作為而已,不會發揮多大的作用的,霸凌仍舊是會不斷發生,與其如此,毋寧正面承認霸凌的結構性要素,以遊戲的態度與其周旋,這樣才能在不斷的對抗中茁壯自己,並尋找出與霸凌共生的契機。

四、 結論

以往對於校園霸凌事件,通常都是採取「正面的」態度,首先調查實態,然後透過嚴懲霸凌者的契機,建設起個別諮商、班級活動、校級活動等一層層由內往外的督導機制,或甚至經由PTA 等組織與家長或社區結合,共同強化規範意識(例如尊重他人、對霸凌絕不妥協、不採消極逃避態度、合作協力的善意等),藉此預防校園霸凌。至於對被霸凌者,這個機制則是企圖建設起無所不在的保護網,並透過實際上的保護,重申保障弱勢的基本價值觀。或許這種舉措是有一些作用,可以將校園霸凌降到社會所能容許的飽和程度,而且只要發生重大事故(特別是因霸凌而自殺的事件),則這個機制即會被再度討論,讓鬆掉的螺絲再度鎖緊。然而,這果真是正確的態度?

正視差異化的現實,強化被霸凌者的遊戲人生態度,讓他們能夠在加害人與被害人實際上是無法嚴格區分的現實中,重新獲得自由的空間一事,似乎就在正面對策不斷強化的循環中成為洪流沖刷過後的斷簡殘片與廢墟。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氟化物的應用

氟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即然是微量就代表過量就會中毒。那這個量到底在哪裡才是標準值呢?我建議幼兒補充1/4mg、兒童輔助含氟牙膏刷牙,其餘從飲食攝取就已足夠。非自然的補充方式其實還有待時間驗證,關於這點請以「微量」作為思考邏輯。至於說明書上指示某些年齡的服用劑量,建議以參考心態看看就好。

氟化物是人類目前已知預防齲齒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人體每日需氟量約為1.0~1.5mg,每日攝入小劑量氟化物,可促進牙齒和骨骼的生長發育,也有利神經傳遞和酶的正常活動,不足就容易引發齲齒。美國流行病學依齲齒患病率建議0.7-1.2mg/L的攝入量。美國食品與醫學委員會(The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FNB)在1997年已經累積足夠的數據證實0.05mg/L可有效預防齲齒又不會產生氟斑牙的副作用。兒童在七、八歲前牙齒發育鈣化期如飲用含氟量過高的水,透過消化,血液將這些化合物運送至發育中的幼牙,就可能延長釉原蛋白(amelogenin)在幼牙內滯留的時間。生化訊息混亂就會讓釉質發育不全,發育不全的釉質晶體就會產生間隙,這些隙縫無法透過肉眼看見,必須透過光線折射才會產生色塊不一的氟化牙,而這些就是牙醫界常言道的氟斑牙。(醫學百科:兒童在七、八歲前牙齒發育鈣化期如飲用含氟量過高的水可能危害牙胚的造釉細胞,從而導致釉質發育不全。這其實也是輕度氟中毒的表現,嚴重的氟中毒可以引起骨骼發生氟性骨硬化(氟骨癥)。)一直認為:「美國在飲用水中加氟是缺乏嚴謹的考量。」自然界中的氟會存在土壤及岩石之中,再經由食物鏈構成人體氟攝取過量的自然循環。我不知道為什麼美國公共衛生機構、主流科學家會支持飲用水添加氟化物去防止齲齒,而特定的水源區氟含量又幾乎都超標4ppm。現代飲料、果汁、汽水都會添加一定比例的氟化物,日平均攝取量大約為0.6ppm,再加上含氟牙膏及加氟的飲用水,氟只會過量並不會不足。(科學界對含氟飲用水的態度正發生轉變。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花費兩年多時間,回顧了過去幾百項研究,並進行多次討論後,在2006年發表了一篇報告,肯定了「氟反對者」長期堅持的某些主張。

好加在台灣的自來水氟含量極低。到底我們要喝下多少的氟水才會中毒呢?一般而言,每公斤的生物組織含有5mg才會有明顯的氟中毒反應。以10公斤的兒童來算,每日喝下一公升的飲用水最多了不起1mg,這離10kg × 3mg = 30mg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以ㄧ次性要吃這麼多才會引起中毒的機率幾乎是等於零。台灣自來水公司在「飲用水水質標準」裡提到氟鹽最高限值不會超過0.8mg/L,一般平均值大約會落在每公升0.4mg以下,要喝到氟中毒也要有肚裡能撐船的本事。反而是成人牙膏就要特別注意了,一般成人牙膏標示的氟含量為800-1000ppm,這個量硬是多出氟水的1000倍。日常生活讓兒童單純使用兒童牙膏就好,絕對不要讓兒童使用成人牙膏刷牙!(建議不要讓3歲以下吞呸能力尚未成熟的幼兒使用兒童牙膏;3歲以上擠牙膏更不應該超過一顆青豆般的大小。)最後,我還是要給家裡有3歲以下的小朋友家長一些入門建議。父母親對於每位小孩戒奶的進度拿捏不一,我們先假設3歲還在喝奶、吸奶嘴的小朋友已經會吐口水了,這時父母只要從旁協助幼兒刷牙應該就不成問題。如果是吞呸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2歲小朋友,該怎麼幫他們刷牙呢?

1使用兒童牙刷(不加牙膏)讓幼兒跟著大人學習刷牙的方式,這樣不僅能快速習得刷牙的技能,也能順便清潔齒垢而一舉數得,當然平時也要用紗布幫助幼兒清潔牙齒;

2適量的補充氟錠效果會更好。巿面上的小哈氟或牙寶(0.25mg)一般都是6個月到3歲每天補充一顆或是到牙醫診所塗氟就足夠預防齲齒。(民眾在藥局可以買到的藥品劑型都是屬於可嚼食、可口含的錠劑類型,建議磨粉讓氟粉在口中慢慢溶解效果會更加卓越。)

三歲以上:

1每天睡前及早上各刷牙一次。

2吃完飯請以牙線、牙線棒清潔齒縫殘留物,養成每半年定期一次的牙齒診療。

台北市去年學齡前兒童的齲齒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三,為了防治齲齒,健保提供六歲以下兒童,每半年一次公費塗氟,不過塗氟率還是只有三成多,許多家長可能擔心塗氟會有副作用,大同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陳少卿說,塗氟的副作用是極少數幼童,可能出現口腔黏膜水腫、氣喘等,不過發生率極低,塗氟還是幼童預防蛀牙的最好方法之一。

多數家長還是存在乳牙遲早會被恆牙取代(換牙)蛀掉又沒關係的迷思裡頭。幼兒蛀牙會透過換牙及之後良好的口腔衛生去獲得控制,這並不代表乳牙蛀牙你就可以不用去管它。乳牙可以幫助恆牙生長及排列,若是被蛀光,恆牙長出的位置就會移動、傾倒,進而影響牙齒整體的排列及美觀。你說乳牙重不重要?它其實很重要。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說話的藝術



情境


晚上十一點五分,熱線電話中,女人說得正起勁,男人不小心打了呵欠。

不懂女人心的例子

女人(試探地問):「你想睡覺了喔?」
男人:「對啊,今天上班好累。」
女人(故作體貼狀):「好吧,不吵你了,快去睡吧!」
男人:「喔,好,那你也早點睡。」
啪——男人掛下電話。
五分鐘後,電話鈴響,被吵醒的男人:「喂!?」
女人:「......」
男人:「誰啊?」
女人(一肚子委屈狀):「你是不是對我感到不耐煩了?」
男人:「啊?什麼?」(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
女人:「......」
男人:「怎麼了啊?」
女人:「你是不是覺得我很煩?」
男人:「很煩??為什麼?」
女人:「......」
男人:「到底怎麼了啊?你不說我怎知道?」
女人:「人家講到一半,你就打呵欠,又自己先跑去睡覺......」
男人:「可...可是,是你叫我先去睡的啊?」
女人:「你都說要睡了,不然我還能怎麼樣?」
男人:「唉!如果你要我聽你講話,就直接說嘛,幹麼叫我去睡,結果自己又在那邊生悶氣?」
女人:「我那有生悶氣?」
男人:「這樣還說沒在生氣?好啦好啦,下次我不睡了嘛,可以了吧?」
女人:「那有什麼意義?我要你自己心甘情願,想聽我說話才聽,而不是因為怕我生氣!」

結局:

男人又多花半小時安撫對方,實際就寢時間:十一點四十分。加上先前爭執的緣故,睡覺時情緒有點悶,明天搞不好女人還會冷飯重炒一次。


深諳女人心的例子

女人正在興頭上,男人打了呵欠。

女人(試探地問):「你想睡覺了喔?」
男人(語氣雖然疲累,但表示出興致):「嗯,有一點,今天上班比較累,不過你還沒說完啊,繼續說,我在聽。」
女人(得到安撫):「喔,不過你累了,不然你先去睡好了。」(還是有試探意味,千萬不能中計,馬上掛下電話)
男人:「今天沒午休,的確比較累一點,不然明天早一點打給你,我們再聊久一點,好不好?」(解釋原因,並且提出補償)
女人:「喔,好吧,快去睡,你一定很累了。」(已經願意放你去睡覺了。不過打鐵趁熱,別停下來)
男人:「那你打算幾點睡?」
女人:「不知道,再過一下子吧。」
男人:「好啊,不過不要太晚睡,對身體不好,我會心疼耶。」
女人(嬌嗔狀):「好啦。」
男人:「我最愛妳了。」(眼皮垮下了也要記得說,功虧一簣可就划不來了)
女人:「我也愛你,好好休息喔。」。(終於心花朵朵開了)
男人:「嗯。」
啪——女人掛下電話。

結局:
十一點十分,完美的句點,男人順利就寢,睡得香又甜,隔天說不定還有morning call。

結論1:
女人要的是感覺,很多時候,不能用理性的腦袋去思考她們的邏輯。

結論2:
多花幾句唇舌,講幾句貼心話,可以讓你省下超過半小時的寶貴時間。

結論3:
遇到這種情況,要讓女人先掛電話,以免後患無窮。

結論4:
如果你的女人不像上述例子這樣,那麼恭喜你,請好好珍惜她;如果你的女人和上述例子一樣,請別指責她「無理取鬧」,她要的其實很簡單。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懦弱的恩情


乾燥的冬天會讓人覺得舒爽,一旦遇到潮濕、多雨的海島型氣候,這雨要下不下的又陰雨綿綿的樣子,讓許多人臉上皺緊著眉頭又喃喃自語——幹你娘,這雨是要下到什麼時候啊?我經常帶著茗瑜踩著水花拿著雨傘體驗下雨天的樂趣,偶爾換個項目帶她去游泳、騎單車也都是風雨無阻,天氣,從來就不是出遊考慮的因素之一,只可惜,周圍人士不是太溫室就是生理條件不許可,這從冬天喝啤酒的猥瑣樣子就可得知。這種人典型不熱中時事、對政治冷感、生活缺乏熱情,在某種程度上又患有與世脫節的精神隱疾,一有機會面對異性時卻又極度興奮的給予善意,期待給予的恩情能夠獲得情感、肉體上的回饋,而幻想在夢中與對方翻雲覆雨。即使他厭世嫉俗或討厭這樣的自己卻也沒有勇氣去死。
"健康的自我具適應現實的能力,以涵納本我與超我的方式,與外在世界互動。"
《菊花與劍 》一份東京心理分析期刊上的專欄,一個老男人寫信求助說:

我是個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的父親。十六年前妻子去世了,因為覺得孩子可憐,我沒有再婚,孩子們把這看成是我的美德。現在孩子們都結婚成家了。八年前,兒子結婚,我就搬出去住到了幾個街區以外的一所房子裡。說出來很難為情,但是這三年來我一直和一個暗娼(和旅館簽約的妓女)有染。聽了她的身世之後我很可憐她,於是花了一筆小錢替她贖身,把她帶回家,教給她禮儀,把她留在家裡當女傭。她的責任感很強,也很會省錢。但是,我的兒女和媳婦、女婿都為此看不起我,把我當作路人。我並不怪他們——這是我的錯。

這個女孩的父母並不瞭解情況,因為她到了適婚年齡,他們寫信給我希望她回家。我和他們碰了面,解釋了情況。他們很窮,但不是為了錢賣女兒的貪心人。他們保證權當女兒已經死了,同意讓她繼續這樣過下去。她自己也願意侍候我到死。但是我們的年齡差距有如父女,因此我有時候也考慮送她回家。我的孩子們則認為她是為了貪圖我的財產。

我患有長期慢性病,大概只有一、二年可活了。如果你能告訴我該怎麼辦,我將不勝感激。最後要說的就是那個女孩雖然做過暗娼,但那時她是為形勢所迫。她的本性是好的,她的父母也不圖錢。

日本心理醫師認為這個事例很清楚,是這個老人對孩子的恩情太過沉重了。他回答說:

你描述的事很常見......

在我陳述自己的意見以前首先要說的是,從你的來信來看,你是想要我作出你想要聽回答,這就讓我對你有點反感。我當然敬重你長期單身不娶,但是你利用這一點讓你的孩子們背負恩情,並為自己現在的行為找理由。我不喜歡這樣。我不是說你很狡滑,但是你的個性很懦弱。要是你對孩子們解釋清楚了自己不得不和一個女人同住,如果你說明白了自己沒有女人不行,而且不讓他們因為你保持獨身而欠你的恩,情況還會好些。孩子們當然會反對你,因為你一直強調這個獨身的大恩。人畢竟不會沒有性慾,你自然也有慾望。但是一個人可以克服自己的慾望。你的孩子們期待你這樣做,因為他們期待你滿足他們對你的完美形象的想像。事實正相反,他們受到了欺騙,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的感受,儘管他們這樣有點自私。你在想,他們都結了婚,性慾得到了滿足,不讓自己的父親得到同樣的滿足是自私的。他們持有的則是如上所述的想法。這兩種想法是沒有交集的。

你說那個女孩和她的父母都是好人。那是你想要這樣相信。大家都知道人的善惡取決於情境和形勢,不能因為他們現在沒有謀求利益說他們是「好人」。我說認為那對父母讓女兒給一個快死的人做妾很蠢。如果他們想讓女兒做妾,就應該從中謀利。你認為不是這樣,那只是你的幻想。

我不奇怪你的孩子們擔心那個女孩的父母要求財產;我也這麼認為。這個女孩還年輕,可能沒有這種想法,但是她的父母應該想得到你的財產。

有二種方案可供你選擇:

一、作為一個「完人」(一個完美到無所不能的人),斷絕和那個女孩的關係,把帳算清。但是我覺得你可能做不到;你的情感不會允許你這樣做。

二、「重新做一個常人」(放棄偽裝),打破孩子們把你當作「完美的人」的幻象。至於財產,立刻下一個遺囑,定好給那個女孩的份額和給孩子們的份額。

總之,記住你已經年邁,正在變得孩子氣,這從你的字裡行間就可以看出。你的想法是情緒化的和非理性的。你想把這個女孩當作母親的替代體,但是你卻曲解成想把她救出火坑。我認為嬰兒離開了母親都無法存活——因此,我建議你採用第二個方案。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在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的滿足。」而且這種壓抑的願望多半和性有關。這是人類原始的慾望。
梁實秋認為:「我想教師所能得到的真正的快樂,不是區區的一點獎金,也不是一紙獎狀或一塊匾額,更不是一席飲宴,或是被邀遊園,而是看著一批批的青年學子健康的成長,而且其中很多能在學術事功上卓然有成。」這是人類心理學上的昇華。

亞洲人普遍喜好略施小惠來換取較大的恩情,沉重的養育之恩就是以這樣的基礎去涵蓋;這是典型的挾恩自重——用舊日恩情來合理化扭曲的行為。台灣家長花錢送子女去讀私立學校;請家教幫子女建立第二語言專長;這種付出都帶有某種程度的附加條件。有的是希望子女無條件支持父母親;有的是期望子女長大後可以還父母恩情;一旦子女查覺親情具有目的性,將來回饋的愛也會變質。其中當然也會有例外,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犯罪者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雖然這封信的主角並不是罪犯,而且也沒有暴力脅迫他的子女,不過,這種人格特質都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及母性本能,相處時間一久就會變成習慣而不願意改變。好逸惡勞並非是每個人的本性,只是,「人都不喜歡變化,只願做出自己喜歡的改變」。

"學習從親情中找到信念並且去超越它,會比叨唸子女認真唸書回饋養育之恩的懦弱來得堅強。"

亞洲有關「可恨之物」的諺語值得注意,比如,在緬甸是「火、水、賊、總督和惡人」,在日本則是「地震、打雷和老頭(家長,父親)」。中國、日本在歷史的文化上淵源頗深,社會狀況與問題會與時推移,但文化與民族性則會存在較為久遠,行為上如何與子女一起共同成長,是現代父母極為重要的教育反思。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我真的很不快樂

via——http://goo.gl/zGrLV
端午節......

請問:「屈原當初游泳跳水去撞到石頭,是干咱們這些後代鳥事?為什麼就得吃粽子來記念一個如此智障的人?這根本就是食品界小7的騙局。」

資源較好其運動不就是小白球與健身。小白球我是門外漢,健身我給的建議是:「每天抽15-20分鐘進行肌力訓練,飲食盡量讓它均衡以維持蛋白質、必需氨基酸、健康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植物化學物質、酵素和其他營養素的攝取。」這些東西要從飲食裡獲得有其困難度,建議人工補充又有廣告嫌疑,所以,身體不好就代表有「跨領域閱讀的不適症」,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而彭老最近也強調跨領域偷學的重要性。

post?前些日子,某人透過Twitter對外展示財力......

前不久一位牙醫身形病態肥胖很嚴重,他說:「我們診所光硬體設備就花了3000多萬,最近又從美國進了一批最新的抗生素,光一劑的施打成本就要1/10 K。」期間他一直在噴口水,其嘴臉漸漸讓我失去了耐心。我心裡想:你他媽都不曉得能夠活多久了,留著錢是讓子孫折紙紮燒給你膩?

許久,清夜捫心時也笑意猶存,而存在「胖子危機」的意識卻被扣上了「歧視胖子」及「自以為是」的大帽子。其實我只是奉勸阿肥多吃點青菜http://goo.gl/xztmI並且少吃點肉食。啤酒飲料只會提升尿酸值,更何況是Whisky、Vodka與啤酒組合而成的潛水艇?不會喝,就不要為了妹而甘願冒著痛風危機去做無意義的堅持,反正一般人缺乏的你不缺,美其名去大陸做事業烤漆(考察),實際上去特種行業板板金也是挺好的。

民間經常存在一個聲音:「喝酒配茶才不會醉?」

酒精利水,茶葉則會讓脫水情況更為嚴重,結果,生物細肥呈現脫水狀態,新陳代謝率變得極度緩慢,酒醉的情況則更為嚴重。巷內人都會喝溫開水去稀釋體內的乙醇濃度,並藉著排水維持一定的新陳代謝,胖的人通常飲食觀念有待調整,顧忌一多,酒席之間自然也就多有推拖。跟這種人喝酒一點都不有趣,甚至,他還會奉勸你別喝太多酒。台灣社會善良的胖子還是很多,所以,醉後咱都會盡力的照顧他,只因他跑去付了錢。

乙醇就是俗稱的酒精,它是能夠抑制神經訊息的傳遞,當大腦的細胞神經傳遞被抑制住了,人的反應就會變得緩慢,這時候人就會變得自信而且健談,整個人就會快樂許多。這是喝酒人士之所以迷戀的感覺。常言道:「人太聰明,會不快樂。」的根據是從這裡而來的,所以,我經常存在一種不快樂的感覺。

我建議喝了酒,請服用大量貼近身體溫度的溫開水,關於這點請由衷的放心:「在酒精的作用下,水中毒幾乎不可能發生。」這種資料請去國外自行顧狗去找,本人在這裡不想貼這種好笑的數據。

喝酒是種至高無上的藝術,別以為喝酒可以不用帶腦就很開心;醉不是恥辱,它是一種無腦的象徵,除非你心情不好想要灌醉自己。

人生之所以有趣在於:「個人怎麼搭配組合,就會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http://www.fitnea.com/6-amazing-benefits-of-drinking-tea/喝茶對身體是有益處的,不管你喝什麼茶,只是,別在飲酒的時候或醉後喝茶便是了。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美食vs未來(你吃哪一道?)


地球上有80%植物,而人類有三分之一的食物,是依賴蜜蜂在花粉裡用受粉方式繁殖。愛因斯坦曾說:「一旦蜜蜂消失,人類將沒有食物可以吃,可能會滅絕。」每次文明進化,都是一次對大自然的攻擊。這絕非恐嚇,而是最深的擔憂。地球上百分之八十的植物、人類三分之一的食物皆需靠蜜蜂授粉,但過去五十年來,全世界的蜜蜂大量消失,甚至中國、歐洲及北美某些地區,早已沒有蜜蜂存在!此一驚人事實究竟只是特例,抑或末日即將來臨?為了探尋答案,導演帶領觀眾從阿爾卑斯山到亞利桑那州的沙漠,從養蜂人到科學家,層層過濾危及人類存亡的生命之秘。透過極致的顯微攝影,帶出微小蜜蜂背後的巨大議題,震撼力十足的影像,讓我們反思人類在大自然扮演的關鍵角色,解開生物鏈上最難解的一個解結。

究竟兇手是誰?兩個導演透過鏡頭帶大家找真相。

《蜜蜂工場》是奧斯卡名導馬庫斯伊姆霍花了五年,斥資台幣八千萬拍攝蜜蜂消失的警示,來追蹤人類破壞生態失衡的線索。導演循序漸進探訪每個養蜂人,透過和蜜蜂相互依存的關係,記錄他們在這產業奮鬥的姿態。製作團隊更專業的拍下許多珍貴的影像,從蜂后羽化以及婚飛時在空中與雄蜂交尾等生活習性、授粉、以及環境對蜜蜂衝擊的生動鏡頭,觀影的同時,彷彿上了一堂生態學課。

從另一個觀點,小小的蜜蜂也教我們經濟市場的殘酷。導演馬庫斯說:在人類消費社會構築的金字塔中,別忘了,被壓在最底層賣命的,其實是昆蟲。我竭盡心力將蜜蜂搬上大銀幕,便是希望觀眾更了解牠們。當蜜蜂扮演開放市場經濟的底層勞工,蜂蜜業者壓榨養蜂人,養蜂人遂迫使他們的蜜蜂提高產量;而這一切最好按個鈕就能開始運作。我覺得這部片幾乎就是蜜蜂版的《摩登時代》。

Photo source—http://goo.gl/8ts7N
《最後的藍海》是紐西蘭知名的野生動物影片製片人Peter Young,花了六年時間,深入南極中心的「羅斯海」所拍攝的紀錄片。南極羅斯海擁有地球僅剩的原始海洋生態,科學家形容這是最後「活的實驗室」,是人類研究健康海域及其功能的最終機會。

影片從饕客嘴裡的高級食材「南極鱈魚」,也就是俗稱的「圓鱈」,探討海洋生態嚴重失衡的問題。自從1996年起第一艘紐西蘭的漁船進入海域捕撈後,迄今已有十餘個國家的延繩釣船大肆捕撈漁貨,每年產量已高達3000噸這嚇人的數字,35年來減少了35%的魚量,却仍不足以應付全球各地市場的貪婪需求。

「南極鱈魚」不見了,頂多餐桌上吃不到,還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靠掠食來控制其食物鏈下層生物的「南極鱈魚」被捕撈殆盡,海洋生態系將失去平衡,而在食物鏈上層仰賴掠食南極鱈魚維生的虎鯨、海豹或企鵝等海洋哺乳動物,也會因食物短缺而面臨浩劫。

這部影片除了捕捉到對抗非法獵捕的過程、高畫質的海洋影像記錄,同時也採訪了許多頂尖的生物學家,挖出我們必須面對的真相;守護人類生命的源頭,各界都在努力保育這片藍色海洋。

影片介紹連結:http://goo.gl/s3K4H,正式版本的付費連結:http://goo.gl/4azuU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酒店的意義

Photo via—http://v520.pixnet.net/album/photo/164978635 大石彩香
左傳.宣公八年:「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陸德明《經典釋文》:「諜,徒協反間也,今謂之細作。」電影的間碟通常擁有一身本事,這技能的展現通常令底下的觀眾為之驚訝,比較陳水扁及小偷之輩,一個能力及影響層面較大;一個則偷偷小東西維持生計。在理論基礎上都是屬於細作之輩,留這種鼠輩在米倉定有無糧之虞。
經驗曾經與一位非常專業的人士共事,期間一個燈座的電源轉換器燒焦,他老兄鼻子就是無法分辨:到底是食物燒焦、還是電線燒燬的差別。一個人的鼻子如果沒壞掉,哪怕再有吸菸的習慣好了,還是能輕易分辨戴奧辛及食物燒焦的味道。這事件過沒多久,又有人微波香腸過了頭,他老大還特地跑來提醒我:這次確認是食物燒焦,你不要像上次那樣的緊張。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家公司的未來前途似錦。夢想、現實不管怎麼拉鋸,人終究無法帶著夢想而蓋棺;軀殼、皮囊住著一個沒有企圖的靈魂,人終究也是行屍走肉而苟活。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夢想,實踐的快樂將會遠遠超出妳所想像。人可以學而無術,不學無術而暗藏禍心就是屬於細作之輩。

司馬光曾經說過:「與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缺乏政治思維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這跟挑食閱讀、挑食飲食、埋怨生活的人一樣,要他拿刀砍人他還是會怕,並陷入不知所措的情境裡;這種人很容易成為牆頭草,初嚐牆頭草滋味便很容易捅到自己人,當捅到人家的屁股也只會說:對不起,我實在是身不由己。人如果沒有透過大量閱讀,邏輯上很容易陷入思考的盲點。關於這點,我實在不懂 司馬光這句的邏輯到底在哪裡?難道愚人都是個性淳厚之輩?我看你還是寫《資治通鑑》就好,政治的範疇著實太為難你,在這裡,只要是牆頭草一樣都得過濾。
戰國時代 孫臏在《齊孫子》曾經提示:「戰爭應由政治而生,而與經濟互存依賴;強健軍事首要在於富國,只有國富、兵強、民安,才能戰勝而強立。」他反對企圖垂衣而治的幻想,又反對窮兵黷武,強調積極備戰,事備才能後動,其戰爭論述頗為實在。
人這輩子要是難得當一次官?處女作裡總會藏不住那3把火!

資本主義它本身並不是狗,在資本結構底下扭曲自己的人格才是狗格,畢竟,有些面向盲者很難釐清,說他們笨其實未必,只是小型金字塔丟出來時,必須頂著諂媚的臉去叼拾骨頭給主子,唯有如此積極的表現,主子才會摸摸你的頭給個位子坐,說穿了,只是勞工在消費勞工;當一不小心失意時,就會發現能夠談心的朋友其實不多;我只知道,沒朋友是一種悲哀,至少,也要有幾個能夠舉杯共飲的朋友。職場面臨的,很多是心理、生理上的桴鼓相應,懂這道理的人並不多,所以,社會結構愈是拉扯、消費每個人,堆積的病態心理便會開始發酵:「是否,撐的愈久可以領的愈多?」於是乎,草莓消極的人口愈來愈多。

設定朋友一開始沒資源,忽然之間變得很有錢,我想,去五木客棧揮霍個一晚也很正常。乳香四溢的香味雖然令人興奮到爆表,但我實在不懂!在花柳巷弄花錢摸乳到底有啥意義?更何況台灣乳牛很多都營養不良,你還奢望能擠出1公升的奶汁?噢~不——傑克!難道你相信:歡場中有純粹的感情?有,當然是樂見其成;沒有,也是剛好而已。朋友吆喝出去吃喝玩樂,有人意在看妹、有人意在抒發、有人意屬無聊而結伴同行,只要飯局有個妹在,異性的情緒就會顯得特別亢奮。(國產電影艋舺曾經開示:意義是三小? 拎盃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出門在外意義與義氣都很重要,我個人很重義氣,而且從不出賣朋友,如果涉及比較複雜的利益糾紛,會請朋友合演一齣戲然後再出賣他。當朋友的友誼愈是長久,這點的基礎建設越是重要;當友誼的存在出現意義時,揉合其中是整體的利益邏輯。在歡樂時,朋友會認識我們;在患難時,我們會認識朋友......

大眾都把去酒店消費視為無稽之舉,難道去孤兒院餵小孩吃糖果才叫人生有意義?保守的看倌其實都存在一種行業上的歧視,去酒店消費,存在只是商業之間的行為,而不是衛道人士所敝屣的社會問題。首先,酒店妹都有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去支持她們從事酒店工作,期間聽聞的恩客無不在流下第一滴淚之前,就已經先把小朋友給繳了出去。這背後的SOP是一套經驗的傳承,其目的是在於多攢點業績,說穿了!人家挑明的是靠嘴在賺錢,憑藉著話術賺錢並不可恥,不過,竟然有人相信這套「故事準則」而付出了感情、金錢!沒看過雞也都應該吃過雞肉,自己低能你怪酒店小姐剥你的皮?就算因應特種行業是社會亂源而通通禁掉,這種專業人士被拐的機率還是很高。所以,人有需求相關行業就會因應而生,要端正的,是弔詭的社會道德風氣,而不是酒店、娼寮、三溫暖、這些小姐的道德良知。

小弟在這裡並沒有語帶雙關消遣的意思,反而,我還很樂意與酒店妹做朋友。記憶中有位小姐曾對我說:「給小費100元親一下,買500元還可以送一次。」在這裡,扭捏作態就顯得很多餘。去酒店不過是種消費行為,何必搞得人盡皆誅而自形漸穢?《戰國策·趙策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當對面走來一位時尚馬子,雖然她不是為了妳而裝扮,在禮節上還是得先行注目禮,不然,都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友誼必須建立在誠信基礎上面,基礎穩固即便是酒肉朋友那又如何? 孫臏洞悉腳踏實地的哲學,為人也是喜歡就喜歡,不愛就不勉強愛;人要嘛就大方一點,擺明讓你摸就得要摸下去,行為畏畏縮縮反而都是小人格局;酒店只是生活的一部份,何必假掰你沒去過而自命清高?

特種行業只會驗證巿場的供需原則,原則下的人士也是社會的自然產物;去酒店消費無非只是商業需求、能力展現、排遣寂寞的技倆手法,出入人口愈是複雜則愈需要管理,而不是平白讓制度的執法者從中獲得饋贈。說穿了,從政的假掰人士太多,營造的社會也充滿了小人氛圍,掃黄討選票其支持者還大聲叫好?這些人——反而都是社會進步的阻礙。





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

從「心」出發

《孟子、盡心章》:「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ㄔㄣˋ,疾病)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有品德、智慧、道術、知識的人,往往成長於不甚安定的環境之中。被排除疏遠的孤獨臣子,婢妾所生的失寵孩子,他們的心思比一般人細膩,常懷著戒慎恐的心態,對於未來的考量與憂慮也比一般人來的深遠,就因為這樣,這些人多數比一般人更通情達理,熟曉世事)。又——岳飛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茗瑜即將成為小學新生,緊張、期待的心情五味雜陳,這跟我多年以前如出一轍。我輕拍背部幫她舒緩心情,勸她心以平常待之;面對團體生活早有三年的時間,我並不擔心適應上的問題,只是擔心學校飲食是否合乎要求,直到老師一再強調很乾淨、很衛生,我這才打消親自送餐的念頭。小麻雀天生就愛吱吱喳喳,籍由聊天所建立的深厚同窗之情,說什麼也得把話聊完才能各自飛。小朋友在背後直嚷著肚子餓,遂帶她去7-ELEVEN解解饞,當天買了一包口香糖及一罐黑松汽水,她如獲至寶般的拿在手上。接下來的冬天只會越來越冷,早餐項目裡也就經常出現了皮蛋瘦肉粥;當皮蛋與米粥的絶妙契合,搭配一吃就上嘴的模樣,竟也多了母親的幾絲神韻;她嘴角滿是香鬆示意帶她出去轉轉的嘟嚷樣,可愛得~讓我多了幾分捉狹的邪惡念頭。晨曦陽光透過露水也愈發溫暖——爸比~我等會兒要騎腳踏車還有溜滑梯!然後你在餵我吃雞腿便當好不好?

其他小朋友會笑妳捏;

小妮子:為什麼?

因為長那麼大了還要爸比餵你呀!

小妮子:那你拿著便當我自己用筷子吃不就好了?

那就這麼辦吧。

心裡確實也想著:「台灣的遊覽車都可以邊開邊吃了,咱家小女為啥不能邊溜邊吃?」更何況懂得聞香下馬的老饕,一般都不走八股餐廳的路子,反倒是巷弄美食才教人眷戀再三。滷過再炸的雞腿確實是入味三分,搭配小菜再淋上陳年老滷,看似平淡卻有教人流連忘返的實力,便當索價NTD80元一個,估計利潤在10元左右,以日平均可賣400個便當來計算,日淨利約可賺4000元。話說這天老闆還是同樣的忙碌,看到咱家就直接給一個便當,順便問:今天誰要吃?茗瑜出聲:我等一下要帶這個便當去溜滑梯,老闆笑瞇瞇的多加了一顆滷蛋。老師曾經諄諄教誨:「不可以邊走邊吃」,所以我讓小女邊吃邊玩;王老師總是特別關愛小女,一直誇獎茗瑜體貼又乖巧,或許老爸的關愛本是天經地義,所以在我面前她總是特別放肆;天真個性總是藏著堅忍的執著,銘感於心卻也多了一份不捨。

"對男孩來說,天資聰穎的小孩如果缺乏引導,只會平白浪費創業的黃金時期;對女生來說,婚姻、家庭、事業的壓力,可能會壓跨「時尚、勻稱身材」的最後一根稻草。難道女性家庭與身材真的難以兩全?"

天氣開始冷得猥瑣起來,前些日子妹妹對於廚房瑣碎顯得興致高昂,於是媽咪就順理成章讓她上料理課程;我曾經告訴過她:買菜、洗菜、炒菜、擺盤,這些料理程序跑完才能成就一盤菜,也許初生之犢不畏虎可以解釋為好奇;也許小朋友感興趣是因為她覺得新鮮,一旦要她每天做這些事情,她才會說:「爸爸,我不知道做菜這麼難耶,可不可以讓我休息一下?」教育本來就該還原真相,循循善誘並適時加點樂趣,興趣才會在歲月中日漸發酵,漸漸的循環才會成為本領,基礎如果沒先建立好,以後光踫壁就是一鼻子灰,再說,時下嫁給「錢」免做羹湯的普世價值,請問這種人生的意義在哪裡?這不言而喻。

笨豬上新聞,建議從2:06秒觀看 

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畢竟廚房是家裡最危險的地方,大人也怕的油、湯一旦造成燙傷!日後不管在生理、心理上都將很難以補救,難道小孩不應該學習廚房瑣事?難道生活的面向都只是:

「要好好的唸書,畢業之後找個體面的工作,環境體面另一半通常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這就是所謂的良性循環?」

這句話演繹的雖然十分老套,但仍然有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即便謀求了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人終究還是要面對——飲食、生活、情感之間難以處理的平衡,平衡中還得包括心理的健康,賈伯斯曾經說過:“Being the richest man in the cemetery doesn't matter to me. Going to bed at night saying we've done something wonderful... that's what matters to me.”(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也無法將財富帶入棺材中...對我來說,夜晚入睡前能為自己達到的美好成就喝采重要多了。)人生如果再讓祂重來一次,我想祂應該會活得更有品質,畢竟凡事必須以健康為優先。從女性觀點來看:要端正「容貌」、勻稱「身材」是一生的唯二目標,要達成這個目的它並不會很難,只是,要「維持」就實屬不易了;也許我們一開始會賺很多錢,終究不管它是否會曇花一現,如果快樂沒有智慧做為基礎,這地基肯定也是不牢靠;自古以來「難」唯二:「事難以兩全,人難以完美;凡事皆有循環,萬物皆有二儀。」日復一日讓妳每天溜滑梯,這也需要很大的耐心。

2013/01/29夜,孝順兒女是極為重要的,咱們都得面對年老,屆時兒女推咱們出去曬太陽時——才不會在下坡忘了拉手剎車......

許久沒吃垃圾食物了,臨櫃麥當當我讓她一個人點餐,買滷味又讓她一個人付錢,她顯然還沒有做足勇氣去面對這些;月光臨夜的公園並不十分安全,當然也不見其他小朋友跟進跟出,這時,做爸比的就得充當她的玩伴,雖然我玩起來並不十分正常,不過和小妮子有說有笑也挺像回事兒,接著,她想去夜巿丟圈圈套玩瓷偶撲滿,她一股傻勁的站在三角組合櫃上說:「爸比~你看我丟!」這廂她邊玩我一邊餵食滷味——鏡頭再拉遠一點的夜市,小朋友、大人都奉行邊吃、邊玩的夜市文化,也發生在咱父、女之間了;再說,小妮子長大如果十分出色,對我來說,那僅僅是一種觀念的轉移,我要的不僅僅只是如此。哲學家斯賓諾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說:「智慧是善的唯一基礎。」啓動小朋友深層的思考,用電影找機會切入是不錯的方式,說到《科學怪犬》(Frankenweenie)這部動畫電影,背後就有個小故事:

影評人部落格/光影隨想
話說在1984年,導演提姆波頓曾經拍過一部由真人演出的黑白片,描述小男孩運用科學實驗的方式,讓車禍身亡的寵物狗重新復活的故事,這部30分鐘的短片竟然讓保守的迪士尼非常火大,認為他拍了一部完全不適合小朋友看的恐怖片!直到1989年,提姆波頓以《蝙蝠俠》(Batman)爆紅之後,這部短片才終於在1994年重見天日,以錄影帶的形式在美國發行,而這部短片,就是如今《科學怪犬》的原型。
小男孩用愛與思念救活愛犬,小狗的外貌即使無法像從前那麼完美,但個性卻依然善良貼心,而另一群同學為了贏得科學比賽,竟然用貪婪的心態讓寵物復活,卻創造出一堆怪獸,自食惡果。科學無罪,重點在於你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來使用它!雖然「人類能不能用科學來違抗自然定律」是個始終爭議不斷的無解難題,但是本片對於「起死回生」這件事情卻沒有太多的嚴肅包袱,反而帶著開放的心態,讓小孩自己去學習面對生死,也學到「善念」與「野心」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局。


親情關懷並不需要額外的付出,那怕是親手傳遞的一杯熱茶;逢年過節並不需要額外的支出,那怕是電話那頭捎來的關心;爸比要的不多,凡事從「」出發即可。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本末倒置的動保訴求

照片出處: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臉書(連結內有質疑與回應的討論串)
Bei fern stehenden Menschen genügt es uns ihre Ziele zu wissen, um sie im Ganzen zu billigen oder zu verwerfen. Bei näher stehenden urtheilen wir nach den Mitteln, mit denen sie ihre Ziele fördern: oft missbilligen wir ihre Ziele, lieben sie aber wegen der Mittel und der Art uhres Wollens. (對於離遠的人物,我們只要知道他們的目的,便足以籠統地臧否他們了。對於靠近的人物,我們則依據他們實現其目的的手段來做判斷;我們常常反對其目的,卻因為其實現目的的手段和方式而喜歡他們。

─Friedrich Nietzsche,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引用——Wenson的隨筆網站部份摘文如上

尼釆的著作並不是很好懂......

動保團體如果凡事只為一逞私欲,心態上無關緊要,這些人其實都是虐殺的幫兇。雖然其中隱藏著許多偽善的商業行為(動保蟑螂),但為了大方向也就將行為合理化了。存在於社會、網路上的愛護貓狗人士,姑且不論這些人的圈圈有多大,當人可以藉由偉大的理念而顯得崇高時,愛心自然也就會無限上綱,由各種領域組合而成的人生如果容不下其它的聲音?這愛的格局當然只有一丁點而已。心態會影響行為,理念在定義上也有深淺之分,以台灣目前的環境而言,推廣動物權法本身就存在一個問題,以台灣目前存在的經濟狀況,它還能提供多少資源給這些毛小孩?難道由憲法賦予人權的「賤」民都該死?事實上是虐待動物的人才該死!詢問時下不願孕育而去養貓的人士,答案幾乎都是:「養貓、狗簡單,而教育人卻有很多的未知數。」觀念上如果不以「人」為本,再把對待動物的愛心給散發出去,本末倒置最終都會引發災難;想要獲得多數支持而成為大愛,心態上絕對要再審視個幾遍,否則,以這種基本教義就想要聚沙成塔?除非台灣的知識份子都死光了!

美國加州一家日本料理餐廳曾經推出「生吃活蝦」的料理,試圖以新奇的行銷手法來刺激消費,這種不尊重生命的料理手法,讓民眾及動保團體很是感冒,反正目的都是要牠們一死,為什麼要用這種殘忍的方式去吃牠們?而且還肆無忌憚的廣告!佛教弘法有曰:「因果終究會輪迴到自己身上」,因果循環並非是讓人保守而沒有作為,如果你曾為弱勢者、動物設身處地,就會具備審視本身心態的行為能力;這跟商場規則幹掉對手,或者刑求敵人以套取情資,完全是二回事。從Gary Yourofsky的演講當中可以看到他所提供的視頻,當屠宰工用戲謔的手段去宰殺一頭牛,眾人在觸目驚心之下便開始責罵這些工人,過了一段時日牛肉還是照常食用,難道這些食肉人士都是虐殺的幫兇?回到原始的狀態,人類腸道本來就不適合食用肉類,建議均衡飲食以加速腸道蠕動,這些都是通識,虐殺幫兇?著實太言重了些!單純的因果觀會讓人顯得懦弱,難道我今天吃了一把10元的空心菜,就代表以後也會變成空心菜被吃掉......?必須由出發,用認真、嚴謹的心對待生命這稱之為:「尊重」,或許,心——才是萬丈高樓的基礎。

支持修法的人士多數會和素食主義有所連結,以單純追求物種的平等心理來看,這種愛心光輝會讓人覺得溫暖;當然有些人會選擇身體健康而吃素,這的確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只可惜,動機與宗教扯在一塊兒的那些人,老愛把動物拉抬到與人類同等的地位來看,說到底,動物的環境必須由人類來塑造,地位哪來的平等看待可言?英國的蜘蛛、龍蝦是受動物法的保護;對照廢死的爭議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前者是一個可以長期居住的烏托邦,後者則更令人玩味,我們先免除受害者的同理心來看:監獄在「感化教育」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說感化倒不如說進修),由家庭、社會延伸的扭曲人格要端正本來就不太可能《犯罪心理學》,光養這些人對社會本身就是一種沉重負擔,制度上「人」都搞不定了,為什麼還要把寶貴的資源給分掉呢?再回到國人的生育觀念,以平均生育人數未達一人來談(全世界第一),很多家庭是抱持不孕的心態而生活,當DINK族(Double Income NKids)本來就屬於見仁見智,但有資源不孕育反而將精神挹注在竉物身上,在訴求上只為了喜好而愛屋及屋,這些人反而是動物保護法的修法阻礙。

咱家資質平庸、學而無術,平日只愛好嚼食政治、時事、情感等議題,卻極沒耐心去扮演傾聽的角色,只因好吃懶做、內容平實的人會拖累組織發展,只是,要拉平彼此差距勢必得騎驢找馬,平庸本身並不是錯,錯在於知識不肯與時俱進,習慣上又愛斷章取義、亂扯硬掰,膚淺此時便會無所遁形。人會習慣往體面的方向去走(人類行為學定義為:規律);這與刻意撒網,讓周圍人士討厭及疏離,有著耐人尋味的政治意味。邊緣化雖是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可是,行為如果缺乏敏感及深度,則會陷入被過濾的圈圈裡頭而不知,這時體面的支持就會變得單薄及沒有意義,說太深這些人聽不懂,說太淺又不上心,也許沉默任其自生自滅是最好的選擇。「廢死是司法的最終目標」,這句話由馬總統說來卻格外的諷刺,經濟都搞不定了,談司法制度根本是本末倒置,再對照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的活動訴求,最好現在的人力資源還有餘力搞這種飛機?

台灣——的環境並沒有太差,我們有很多的第一,生育率倒數第一,居住環境倒數第一(北部有三座核電廠),政治內耗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連表演完一致向外的團結精神也沒有,反倒外交、經濟、政治立場很愛舔大陸當局的冷屁股;國人認為中華民國是「國家」的主軸意識其實很薄弱,這種去國化以台灣區自居的精神觀念,完全是對經濟、環境、政治心灰意冷的一種心理表態,請問!有資源誰會選擇居住台灣?就算有,也是少數。生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代,努力只能圖個溫飽而已,建構未來藍圖老早已經失去了意義。小女4歲的時候我領養了一隻貓,我對牠付出的愛跟我女兒一樣多,但在思考順序上我還是以人為優先;憲法、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以人為本,為了考量社會成本及整體價值因素,虐貓案通常會被輕判罰金取捨了事,人格扭曲是社會要共同負擔的隱憂,不管他們有意或者無意,輕度或者嚴重,這些人都是社會風氣影響下的產物,結果當然得要眾人平均分攤,光是完善制度就想要防堵類似情況發生,我只能說:「老鼠看到牆依舊還是想鑽洞,即便你把牆塗抹的有多好。」

動保法精神是讓流浪狗減量並提升牠們的生存品質,再修法是為了遏阻人類虐動物而提高刑罰(可累加),雖然從立法到現在經過15次的修法成功,但藉羅永舜虐貓事件他們認為:一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還可以易科罰金對這些人根本不痛不癢,所以2013/01/09的動保修正草案裡,某幾位立委提出支持法案原稿,內容的第二條為:提高捕捉貓犬門檻,杜絕濫捕濫殺(此條文若能通過,收容所幾乎不需要安樂死),那收容所的流浪狗費用是不是全民要繳?讓牠們痛苦的活著你、我會比較開心?要動到整體稅收改善流浪收容中心的環境,是要再造一個稅收支出黑洞?還是要讓「多數」沒有養動物的人認為這項支出是公平的?我相信這個邏輯很好推。草案裡有二項是:「不當飼養與罰則」以及「合法棄養者日後不得飼養寵物」通過初審剩下的則協商再議。在人格心理診斷裡:1兒童品性疾患(conduct disorder)、2成人反社會人格異常(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這二項是虐待動物診斷準則,如果成立則需要矯治,怎麼矯治?不會再犯嗎?殊不知心理診斷有很大的灰色空間,光塞錢就可作假,如果修法修得了人性,那事情將會好辦很多。

以上我會扯到廢死、核電、頂客族、素食主義者只不過是舉例而已,說「扯」的言下之意好像不夠專業,至於我懂不懂?我只能告訴你,我的意思很清楚:別把資源浪費在這種沒意義的事情上面,說到底這都是國家整體政策的悲哀。其實你我都懂,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養動物養人見仁見智,如果有能力不孕育下一代,反而單單「只」養貓和狗,這些人充其量不過是愛護貓狗的人士,當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激情份子,動保團體的言下之意是:要我體諒這些被牽著鼻子走的激情份子,只因為他們很有愛心?藉羅永舜虐貓事件而衍生這張他虐貓也有可能會虐人的海報,是不是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感覺?咱們就針對貓的事件去處罰這個人,雖然這種人格對人是很大的隱憂,但我告訴你反社會、變態人格的人何其多,社會風氣再下去,衍生這種人格的數量絕對會超過你、我的想像,還是你認為對對這種人進行感化時只唸個「阿彌陀佛」他就徹底覺醒了?其實你我都懂,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節紮生育對於動物而言本來就很重要,當環境造成牠們的災難時,你不用安樂代替撲殺不然誰拿錢去養?於其讓那些動保蟑螂假借名義招搖撞騙並造成生態失衡,為什麼不順便把那些垃圾也捉去安樂死?其實你我都懂,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其實你、我都懂,台灣本身沒資源去搞那種飛機,把精神放在以「人」為主的環境上,再延伸、創造動物的環境才好,這才是人家的意思,我很討厭「偽善」、「做作」、以偏概全的平庸者,這些人其實數量不在少數,衝口而出的平實智慧我真的沒格局去體諒他們。

幹!婦科的毛病又犯了......






2012電影《天生愛情狂》

2012電影《天生愛情狂》
照片來源:http://the-sun.on.cc/cnt/entertainment/20120305/00470_015.html
愈小心翼翼的情感拿捏愈會感到揪心,愈欲罷不能的情感輸出愈會令人感到窒息,愈在意一個人愈會怕她的離開,那怕世界只能見她的模糊輪廓,也要她恨死我一般的把我留在心裡。

情境:

在Y字路中的三角行人區,阿寶欲告別時的真情流露:

阿寶:我chury你,我管你,係因為我唔想失去你!

(我盯著你,我管你,是因為我不想失去你)

張泰林:眉頭深鎖的低頭不語......

阿寶:你可能你會覺得我不懂怎麼去愛人!

阿寶:但係有樣嘢你唔明;
「但有件事你不明白」;

阿寶:我由始至終我從未試過俾人真真正正咁愛過!
「從始至終我沒被人真真正正的愛過」!

阿寶:我又點會識?
「我又怎麼會呢」?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v=b-XcUSuM0DA&NR=1主題曲(10月25日 愛為你瘋魔)

番外篇

劉心悠:你知唔知點解我會鍾意你?

鄭東融:羞。